查看: 405|回复: 0

不通则痛,不荣则痛

[复制链接]

不通则痛,不荣则痛[复制链接]

小学生 发表于 2023-5-22 11:02:22 [显示全部楼层]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回复:  0 浏览:  405
不通则痛:气血运行不畅,经脉痹阻
不容则通:脏腑经脉失养

很多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,都知道中医有一种“不通则痛”的理论。其实质就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,使人体气血不流畅,产生瘀滞、郁结,以致脏腑经络等局部发生疼痛。如中医典籍《证治要诀》说:“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”,更不用说近年来频见电视报道的“不通则痛,通则不痛”的广告,让很多人甚至很多医生都认为“活血化瘀,通则不痛”是治疗诸般疼痛病症的好方法。

可是日常生活中病人很多疼痛病症在医生应用活血化瘀、行气导滞等等所谓“通则不痛”的治法时,患者的疼痛症状不见好转,甚至反而加重,令人困惑不解。其实,中医对各种疼痛症状的论治,应该遵循辨证施治原则。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时,认为任何疼痛类病症都有虚实的不同。除了治疗实性疼痛的“不通则痛,通则不痛”的理论外,还有治疗虚性疼痛“不荣则痛,荣则不痛”的理论方法。

2023-05-22_105902.jpg


“不通则痛”和“不荣则痛”的病因病机

“不通则痛”,当人体经络中的气血发生阻滞不通,那么就会引发各种疼痛,我们称之为“实痛”;“不荣则痛”,当人体经络中气血减少不足(实际也是一种不通),也会引发疼痛,中医称为不荣则痛,我们称之为“虚痛”;荣,荣养营养之意。

“不通则痛”的病因病机

中医早期的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”又说:“热气留于小肠,肠中痛,瘅热焦渴,则坚不得出,故痛而闭不通矣。”这些就是说“不通则痛”的道理。

具体来说,就是寒气侵入到人体经脉,使原来畅通的气血因寒凝滞,气血流通不畅而发生疼痛。热气停留在小肠中,小肠热气太盛,煎熬肠内津液,则大便坚硬干结,腹部胀痛大便闭塞不通。所以各种邪气停留体内,与气血相结,阻于经络,滞于脏腑,气机不通,血液瘀阻,痰湿、大便等浊物留于体内,均可产生疼痛。

“不荣则痛”的病因病机

阳气温煦、阴血濡养,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,如同阳光和雨露滋养花草树木茁壮成长。如果失去这些正常的濡养,则不仅功能活动受损,而且产生疼痛,即“不荣则痛”。

此处所指的“荣”,就是指荣润滋养之意,好比新鲜猪肉在屋外风吹日晒后水(血)分耗干,猪肉就皱缩挛硬。同理经络筋脉、肌肤脏器如果致精血亏耗,不能荣润滋养,也会发生疼痛,且大多呈隐隐作痛,拘挛疼痛,绵痛不休等,这类虚痛还呈现越活动越劳累越加重的显著特点。“不荣”含义:①不秀茂,缺少生气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菀槁不荣。”......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名木不荣。”(大木枯槁不秀茂。)②不滋养。《灵枢·五音五味》:“今妇人之生,有余于气,不足于血,冲任之脉,不荣于唇口,故须不生焉。”

从中医病机学的角度审视,“不荣则痛”和“不通则痛”一样,也是痛证的基本病理之一,反映了疼痛性质的不同,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本质的依据。

疼痛的中医药辨证治疗

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时,认为任何疼痛类病症都有虚实的不同。除了治疗实性疼痛的“不通则痛,通则不痛”的理论外,还有治疗虚性疼痛“不荣则痛,荣则不痛”的理论方法。

其实,临床取效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。认为任何疾病、任何疼痛类病症都有虚实两方面,实者可通可泻,而虚者只能补虚荣养,总之都是一个通论为主题。

中医的“通”原本指气血通畅,而气血运行的通道叫经络,所以“通”也就是经络通畅。经络,包括经脉和络脉,纵行干线称经脉,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络脉。经脉以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为主,络脉以十五络脉为主。经络内连五脏六腑、外连四肢百骸,纵横交贯,遍布全身,将人体内外、脏腑、肢节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,构成人体功能调控系统。

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: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、处百病、调虚实,不可不通,”“经脉者,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、濡筋骨、利关节者也。”说明经脉决定生死、诊治百病、调理虚实、运行气血、营养阴阳、濡润筋骨、滑利关节。

这个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组织的通道,是通过运行气血来调控的,人体气血的运行沿着经络循环无端。这个生命通道一定要保持通畅,一旦不通畅,就会发生病变。经络堵塞不通,就会气滞血瘀或气血虚弱,这样五脏六腑不能得到濡养,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,疾病就会乘虚而入。

2023-05-22_110000.jpg

“百病生于气也”,诸痛皆因于气。气与血相辅相成,气滞则血瘀。气血不通可以引起胀痛、刺痛、酸痛、窜痛、冷痛、灼热痛等多种疼痛,所以“不通”是疼痛乃至百病的根本原因。中医对疼痛等各种疾病进行治疗与康复的基本原则就是疏通经络,使气血运行通畅。经络气血只有通畅,气血所流经的五脏六腑才能受到濡养,脏腑功能才能正常发挥,从而抵御外邪,达到阴阳平衡,身体健康。

经络中如果发生了气、淤、寒、热等病邪的阻滞,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疼痛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曰:“痛而闭不通矣”,《证治要诀》云:“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”,《素问·举痛论》说:“脉泣则血虚,血虚则痛”,《医宗金鉴》说:“伤损之证,血虚作痛。”

中医药辨证论治疼痛举例论述

很多疼痛病症在应用活血化瘀,行气导滞等等所谓“通则不痛”的治疗方法时,患者疼痛症状不见好转,甚至反而加重,这是因为没有辨证论治,没抓住关键的病因病机而误诊误治。

临床取效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。任何疾病任何疼痛类病症都有虚实两方面,实者可通可泻,虚者只能补虚荣养。疼痛属虚者,若一味应用攻散通泻之法,只能使病情越治越重,误犯屡犯“虚虚之戒”。这类虚痛,其本在虚,只能应用补虚荣养之法以缓急止痛,而这种理论常被我们许多中医临床医生所忽视,治疗痛症只拘泥于“活通”一法,病人也容易被广告误导而自服“三七丹参赤芍、桃仁、红花三棱莪术”等药物,不但不治病反而致病。

如中医将冠心病心绞痛称作“胸痹”、“心痛”,其中既有不通则痛如血瘀、气滞等实证疼痛,亦有不荣则痛如阴虚血虚所致的虚性疼痛。临床上有的多拘泥于血瘀络阻,痰瘀凝滞的病机,予行气破滞,芳香开窍,活血化瘀等辛燥耗散之品,如冰片麝香半夏檀香木香薤白川芎等,对于因阳虚气虚、血虚等不荣则痛所导致的心绞痛的证型,往往药证不符屡犯“虚虚”之戒而贻误病机。由于本病多发于老年,且大多病程漫长,皆大多数本元大伤,气血不足,或脏腑功能低下,致使阴阳气血(精津)等亏损,脏腑、脉络、器官、四肢百骸失于温养、濡润,而出现疼痛起病缓慢,绵绵不休,来势悠悠,喜揉喜按,遇劳尤甚,病程较长等特点,其疼痛性质多为空痛,隐痛,或绵绵作痛。清代医家程钟龄:“若属虚痛,必须补之”。临床上,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辨证为阳虚或气虚的,可用桂枝人参黄芪、炙甘草灵芝等益气温阳、通脉止痛之品;辨证为血虚、阴虚的,可用白芍当归、熟地、鸡血藤麦冬玉竹阿胶等养血荣筋、缓急止痛药物,常常会有桴鼓相应之效。

从不荣则痛论治因本虚所致的冠心病、心绞痛,慢性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,妇人产后身痛,久治不好的顽固性神经痛等顽固性疼痛性病症,多能应手取效。

关键是把握了治病必求于本的治则,其症状虽为痛,但病因却是不充、不荣、不润、不温所致。故补虚养荣治痛,看是异于常法的逆向辨治思维理念,其实也是一种辨证求本的正确思维,可以提高临床疗效。

一些老年或者患慢性心脏病的患者(以冠心病为多),频发心律不齐,或心前区闷痛,或心功能持续减退(心衰),中医辨证是心气大虚,心血过耗,心阴阳俱损之证。很多治疗用药予速效救心丸、复方丹参片、丹参滴丸、冠心苏合丸、通心络胶囊、步长脑心通、心宝、活心丹、麝香保心丸等等芳香开窍、行气宽胸、活血化瘀之类,所谓“通则不痛”的药物治疗,患者的疼痛症状不见好转,甚至反而加重,心悸气短日益加重,甚者频发心衰。究其原因就是更加重了耗伤精血,损伤正气,本元亏耗,气血大伤,补益扶助尤恐不及,岂可一破再破。如此屡犯“虚虚之戒”,故越治正气越衰、疼痛越甚矣。

作者在肝硬化心肌病方面研究较深,自拟“党参(或人参)、黄芪、灵芝、麦冬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红花、炙甘草五味子、焦山楂茯苓、茅根、白术”等处方,用量因人而异,结合肝硬化辨证分型加减,心肝同治,疗效颇佳。

总之,不可滥用活血化瘀,应该用在中医辨证属于实证疾病的范畴,而用在虚证疼痛则大错特错,要方证合拍,辨证准确,尤其是肝硬化病患凝血机制差,活血不当会加重出血倾向甚至诱发或加重出血发生,要真正理法方药融会贯通,使一些屡治不效的慢性耗损类痛证病人治好,辨证辨病结合,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结合,体质辨证和病因辨证结合,行家里手有很多临证用药看似平淡,确显炉火纯青之精妙,看似朴素无华实蕴神奇之效。



转自:http://news.39.net/hbzygbyy/200203/7774716.html
          http://news.39.net/hbzygbyy/200203/7774718.html
版权申明:以上内容由网友上传发布,如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。我们允许您在注明来源为: ”学习中医网:www.xuexizhongyi.com“ 时自由转载以上内容。感谢原文作者的付出以及您的支持!
本贴地址:https://xuexizhongyi.com/4888-1-1.html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中医学徒

4894

主题

271

回帖

2万

积分

中医学徒

用爱发光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29398

最新帖子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6-28

    二十八脉分类经典(表格-歌诀)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6-07

    痹症辨病位用药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6-04

    开鬼门,洁净府,去菀陈莝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6-04

    医林改错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5-27

    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六月当柴烧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5-22

    中医内科学 记忆歌诀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5-22

    铁落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5-22

    胃不和卧不安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5-22

    久病入络,久病及肾

  • 小学生 小学生 2023-05-22

    久病多虚,久病多瘀,久病入络,久必及肾

  • QQ